新美街舊稱米街,以街道名稱來看,似乎總能直接聯想到它的地位,
米街即販售米糧的地方,隨著米街的發展,
週邊也出現了石精臼(輾米),
及堆放粗糠的粗糠崎,衍生出一個米的產業聚落。
石精臼台語唸法近於”酒精姑”,拳頭打的動作台語就叫精,
這邊的”精”應該是”舂”,在這邊用石臼搗稻穀去皮,
白米就在米街販賣,剩下的粗糠堆放的地方就叫粗糠崎。
而石精臼這邊也因為勞動人口眾多,發展出了許多小吃,
於是乎在台南可以看到很多掛著石精臼的店,那可是由地名來的耶!
至於新美街是由以前的米街及抽籤巷合併,用台語唸跟新米街,
音跟新美街是相同的,很有意思吧!
這天我們在西門路與民族路口的西門圓環,轉進悅津鹹粥旁的巷子,
轉個彎,在轉角處見到了這一座四層樓高的建築-赤崁璽樓。
赤崁璽樓目前是間蔬食餐廳,這天來剛好有機會可以入內參觀。
門上的東亞是原本的商號,3500是以前的市內電話號碼。
裡頭以藍白色調為主,搭上金黃色的燈光,顯得相當貴氣高雅。
二樓這邊的桌子還是用以前自然課用的實驗桌!
鐵花窗內別緻的杯子與高腳杯,映著老房子透出的味道。
據說現任屋主本身是從事設計方面的工作,
不管是擺飾、配色及燈光都是非常用心且舒適,是間非常漂亮的店。
再往前我們到了米街-新美街
米街最早可以追溯到1807年,距今約200年前就有米街出現了。
這天我們在新美街204號聽了陳宏斌(米街人文會社召集人)大哥講了關於米街的歷史。
從這張1807年台灣城池圖中,就可以看到米街這兩個字了!
另外有趣的是關於台南甜,台南的東西外地人都覺得甜,
而台南人在外地大概也覺得離開台南的食物少了一個味道。
以前糖是專賣的,是種高貴的原料,在料理內加了一點糖,
吃到這甜代表一種貴氣,直到現在變成一種台南口味。
這口味也是台南人的家鄉味!
新美街204號也放置了很多老東西,
牆上畫著市區的地圖
鳳冰果室
在新美街上這條有歷史的街道上,開了幾間有味道的小店。
外頭有著木窗框及原本色調的鳳冰果室很吸引人目光。
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提醒我們該進門嚐嚐了!
菜單
地瓜拿鐵
很濃郁的口感,加上很甜的地瓜香味。
這杯是鳳冰果室的老闆娘自已用了,紅、黃、紫三種地瓜加二砂製作的,
老闆娘說比例很重要!
調出來的地瓜拿鐵有很夢幻的漸層色。
鳳冰果室是個會讓人再回訪的地方。
隨著陳大哥的腳步,轉進了小巷弄之中,
陳大哥說可別看這房子破舊,它可是第一代的背包客棧呢!
以前米街這邊往來商人多,有時批貨無法當日來回,
便會在米街附近投宿,待翌日再回程。
於是米街這邊也發展了許多的旅社。
只是時日不再,現在已不復榮景。
時間為牆面刻畫出歲月的痕跡。
夾縫中生長的植物如同老街上的新興店家,帶來了生命力!
隱藏在巷弄間的紅磚屋,是一般人不會發現的秘密景點。
有空到台南旅遊的時候,也許在不經意的轉入小巷子後,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唷!
回到新美街上,還有間新協益紙行,現在是爆竹的批發買賣。
台南人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過年過節來新美街買沖天炮回家放。
現在才注意到,原來只要有認可標章就是合法販賣的爆竹!
舊來發餅店-傳承百年的老餅舖
相當具有在地特色的黑糖椪餅,單純的只用麵粉、黑糖及水。
揉製兩種不同比例的麵團,送入烤箱中,約莫十分鐘的時間,
麵團就膨起成為我們看到的椪餅。
這種簡單的原料,純粹的麵皮香脆,吃到的是傳承數代手工製餅的堅持,
也是百年老餅店的味道。
店家正在捍製兩種不同比例的麵團
捍好的麵團上頭蓋上舊來發的紅章
進烤箱烤好的椪餅,白白圓圓的很可愛!
上頭的紅章還可以變換,像這個是萬聖節的南瓜造型耶!
開基天后祖廟
舊來發就在開基天后祖廟對面,天后是指媽祖,而開基是指這是府城第一間媽祖廟,
這是在鄭成功來台時期建立的廟宇。
憨番扛廟角
仔細看看柱子上,有個小人像,這是帶點民族優越感的建築裝飾。
相同的裝飾在開基武廟也可以看得到。
後殿的泥塑傾聽觀音是鎮廟之寶之一,由乾隆年間臺灣知府蔣元樞所捐贈的,
同時另外還有兩尊分別在大天后宮與祭祀武廟中。
在新美街-米街 你可以用一個下午,來探尋歷史的痕跡,
在巷弄間發現轉角的驚喜,聽著店家分享著店裡小故事,
關於府城的歷史,越了解它你會越愛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