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牛車上緩緩前進,只剩上牛蹄的噠噠聲與微風輕拂的稻浪,在這裡的一切都慢了下來,這是農村的節奏,一種緩慢、知足的生活。
慢,是農村的節奏,一種緩慢、知足的生活。
在冠軍米的故鄉-台南後壁區,從無米樂紀錄片開始,到現在的台南越光米量產,在地的”芳榮米廠”如同後壁的產業火車頭,拉出冠軍米、推著在地的農村小旅行,觀光客來了!農村也得變熱鬧許多。
參與活動的王副市長與翁區長
偶然的機會下,參與了幾次芳榮米廠的活動,發現美雪姐不遺於力的行銷在地稻米,在數度獲獎的肯定下,讓嘉南平原上的好米有更高的知名度。
傳承先人的智慧,在剛插秧的水田中灑上稻米脫下來的粗糠,隔絕陽光照射在土壤上,就不會長出雜草來,而粗糠最後也還會再化成養份,回到土地中。來參與一日遊的遊客們,大家從一開始不敢踩入泥濘的田中,而在最後玩到全身是泥巴的卻大有人在。
在產地的餐桌上,從院子前剝花生開始,一顆一顆的自己剝開,接著馬上在大鍋用鹽炒,翻炒完就是香脆的花生米了。自已加工才會懂得餐桌上盤子裡食物都不是憑空而來。
剛剝好的花生以大鍋鹽炒,馬上成為餐桌上香脆的花生米
到了稻米之鄉的田間,午餐非割稻飯莫屬了,用碗公裝著飯菜,大口扒飯。回味一下從前在農忙時期,大家在田邊用的餐。早期農業還未機械化時,每到收割的季節,鄰居們會幫忙收割,今天這塊,明天那塊,大家互相幫忙,中午就靠田地的主人準備飯菜,用來補充體力的這大碗公飯菜,就是割稻飯了。這回來吃的還是剛得到2019精饌米獎好米組冠軍的台灣越光米。坐在板凳上,望著田邊大口扒飯,想必以前人們吃割稻飯的時候也是看著同樣的田吧!
活動中會帶入關於”米”的體驗課程與農業相關的小知識,讓參與的朋友對米有更多的認識,也有阿伯騎著三輪車,帶領著大家作社區導覽,繞行中在路邊的阿公阿媽常笑著說”來坐啦!”樸實的農村中,有人潮進來走走,總能讓他們覺得多了點熱鬧。
三輪車上的農村導覽
體驗課程中有以後壁區在地種植的米作碗粿
也有以米糙製作小夜燈的手作課程
說到熱鬧,菁竂老街大概是這附近最熱鬧的吧!除了遊客必訪,也是劇組取景拍攝的熱門地點,崑濱伯的家也在這邊,大家看到都會來找他合照,一旁的理髮店製作手工的耳扒子,是非常熱銷的商品;鄰近的茄芷工坊以傳統的茄芷袋作變化,將號稱台灣LV的茄芷袋元素帶入,製作出各種功能型的袋子,
無米樂紀錄片主角-崑濱伯
茄芷工坊的各式作品
走入農村體驗農事,除非親朋好友在務農,否則現在很少有機會能夠有這樣的經驗,芳榮米廠以契作的田地,導入活動讓遊客參與其中,一日遊的輕旅行規畫,讓一般遊客踏入田間變得更容易,也很適合親子旅遊。
”越在地越國際”,在後壁碰到了琉球大學的教授帶著學生,才知道每年暑假他都會來台灣而且一定會來後壁走走;以農事這種最在地的體驗,才得以讓外地的遊客來趟值得回憶的旅行。